
在上课或批改作业的时候,我经常会产生疑惑:我教的这些学生本来的样子真的是我所看到的样子吗?
当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学生,才真正明白一个事实: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第一名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清华北大。现行的教育体制下,分数成为了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,但却没有关注教育本来的样子。
作为一名老师,我常常在课下和学生谈话沟通,或从各个方面观察我的学生,我希望通过这些途径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,怎么做的。这个年纪的孩子,多数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,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交流,其实孩子们最需要家长的关心,哪怕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,一个眼神。我仍然记得四年级成长礼上孩子们读家长写给他们的信时的情形。当他们急切地读信时,那一双双本来兴奋的、充满笑意的小脸变了,欢笑从脸上褪去,他们的头更低了下去,眼睛变得红红的,这一切的变化来的猝不及防,父母写给他们的那一封封信,那信上的一个个方块字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魔力,深深地撞击着他们的心。纸短情长,父母道不尽的千言万语,平时含蓄在心,羞于表达的话,在这特殊的时刻尽情铺展在了孩子们的眼前,铺天盖地的席卷了孩子的十岁的灵魂。字字千金,饱含着父母的深情厚意,此时此刻,教室里再没有哪一次比这一刻更安静,更沉默。我相信在这一刻,再多的说教也比不上此刻的那封含着关切的书信,可见孩子们期待大人们在关注他们学习之余,也多关心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。
除了家长的关心,学生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,可是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孩子,他们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,容易受到各种诱惑,这其中有好有坏,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是如此,所以这并不能百分之百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,学生的三观正在塑造期,更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。只是长期以来,家长和老师们过多关心成绩,很少关注孩子的感受,在某些情况下便会让学生这个阶段敏感的内心受到冲击。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”,我们的一句关心问候,往往带给学生们春日般的温暖,融化他们内心的寒冰。学生们需要理解,需要尊重,需要指引,更需要有人在这个关键时期多关心关心他们,拉他们一把。
雅斯贝尔斯说:“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教师不就是那个灵魂指导师吗?教育是教书育人,在教学实践中,我渐渐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一杆秤,这杆称在教书和育人之间尽量维持平衡,甚至我会在“人”的那一边放上更多的关爱、欣赏,通过教育塑造更多积极乐观、健康向上的学生。
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,学生就是那一片片有着自己独特形状和脉络的绿叶,他们各有各的特色,各有各的美,正是这样千姿百态的绿叶才创造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。而我所理解的教育,不应该仅仅是灌输,而是点燃火焰,训练他们的心灵,除了给同学们带来知识之外,更多的想教他们具备一些能力,这些能力能让他们过好每一天的生活,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喜怒哀乐,使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有用,并不是要向钱学森、袁隆平、杨利伟等这些人一样做非常伟大的工作;有用,也并不是要让他们指点江山,功成名就。其实只要每个同学对家庭多一份担当,对自己多一份要求,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多一份责任,对周围的人多一分爱心,那就很好了,也就很有用了。
教育真的是一个良心活,讲究慢工出细活。作为一名最普通的教师,我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影响所能影响到的学生,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,多一些鼓励,多一些关心,用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。